欢迎来到第五人民医院~

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

  • 国家人社部工伤康复定点机构
  • 佛山市康复医学会 会长单位
  • 佛山市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挂靠单位
  • 佛山市职业病治疗、康复定点医院
    • 二维码

      微信服务号

    • 二维码

      微信订阅号

    • 二维码

      微信视频号

    • 二维码

      支付宝生活号

    广告图
    【健康科普】鱼刺卡喉怎么办?这些“土方法”你中过招吗?
    发布时间:2023-11-09


    鱼肉鲜美,营养丰富

    是许多人的“心头好”

    但吃鱼的过程中

    稍不注意

    就可能出现鱼刺卡喉的情况 ❗


    小苏就是这样,

    “鱼骨在喉那里刺着下不来,喝了苹果醋也不行,已经两天了...”

    (☝多处有误,欢迎找茬)

    小苏来到医院这样“求助”

    耳鼻喉科刘主任听了,不由摇头抚额,

    应对鱼刺卡喉民间有许多土方法

    比如喝醋、吞饭团等等

    可是,这可取吗?!

    接下来请广大市民认真了解~·

    鱼刺卡喉咙有什么后果?

    鱼刺卡在喉咙,咽喉部位会感觉到刺痛和明显的异物感。如果刺到咽部的粘膜,会导致充血、水肿,还会诱发咳嗽。如果鱼刺比较大,嵌在声门上,可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、喘鸣以及喉痛等症状;另外,鱼刺卡喉可能会引起反射性喉痉挛和异物阻塞而导致呼吸困难,更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窒息死亡。


    鱼刺卡喉后这些土方法你试过吗?


    × 第一个错误的方法是喝醋软化鱼刺。不少人认为醋酸能够与鱼刺中所含的钙发生化学反应,从而让鱼刺软化。所以醋可以软化喉咙中的鱼刺,甚至为此想尽办法让醋缓慢地咽下以便在喉咙多停留一会。然而事实上这样做并没有效果,因为醋液喝下后会迅速从咽喉流入食道,并不会在鱼刺处长时间停留,而且一般食用醋的浓度并不大(如小苏喝的苹果醋),只能是杯水车薪,根本就不能起到软化鱼刺的作用。不仅如此,大量喝醋还会灼伤食道黏膜,从而加剧黏膜水肿症状,加重鱼刺扎伤部位的伤情,导致鱼刺卡喉的不适感加深,对本身就有胃病不适的朋友就更不友好了。 或许有些人说喝完醋后确实感觉鱼刺卡喉感消失了,那是因为本身就细小的鱼刺因为多次吞咽醋液时喉咙缓慢蠕动,让刺入不深的鱼刺松脱落了而已。


    × 第二个错误的方法是大口吞饭团或馒头。很多人认为饭团、馒头等可以将鱼刺包裹后带到胃部。其实不然,鱼刺卡喉的位置不同,这样做有可能使本来位置较浅的鱼刺在食物的挤压下,被推进喉咙更深处,反而增加了鱼刺拔出的难度。万一较大较硬的鱼刺扎破主动脉,会引起致命的大出血,后果不堪设想。


    鱼刺卡喉咙该怎么处理?

    当感觉被鱼刺卡喉时,首先要保持镇定,先自行确认是否有鱼刺卡喉

    具体方法为:可尝试吞咽唾液几次,若有鱼刺卡喉,一般吞咽时会有明显的刺痛感,且疼痛常固定在一个部位,而静止时疼痛不明显。有时进食过快,鱼刺会擦伤黏膜,造成一种鱼刺卡喉的假象,疼痛部位一般不固定,且1-2天不适感常会自行消失。

    幼儿一般可以用喝温开水的方式来观察他们的吞咽情况。如有鱼刺卡喉,孩子通常会拒绝饮水,或吞咽时有痛苦表情,甚至反胃、呕吐。


    一旦确认咽喉卡了鱼刺——应立即停止进食,尽量减少吞咽动作,连水都不要喝,幼儿要做好安抚让其不要哭闹。一般来说,最常见的鱼刺卡喉还是在口咽部等比较浅显的位置,让咽喉部肌肉放松,然后再低头轻咳,看细小的鱼刺能否跟着气流咳出;或刺激喉咙诱发恶心呕吐,促使鱼刺松动脱出。

    若不能自行吐出,则需尽快去医院处理(耳鼻喉科急诊值班医生24小时应诊)。


    医生提示

    一般而言,到了医院医生会根据鱼刺的大小、深浅及部位给予不同的处理:

    1.  直接取:医生在门诊就能看见的,位于口咽、喉咽比较浅显位置的鱼刺,医生首先会尝试直视下取刺。

    2.  喉镜取:若鱼刺太小未找到,或位置太深,或患者咽反射特别明显(恶心呕吐的感觉强烈),会考虑借助喉镜来取异物。

    3.  胃镜或食道镜取:若怀疑异物已经进入食道,会先做一个食道钡透检查;一旦证实,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胃镜或者食道镜取,这种情况有可能需要进手术室在麻醉后进行了。

    4.  CT 检查:若仍没有找到异物,但是患者又觉得咽痛或者胸痛很明显,或者脖子有点肿,可能会拍个颈部或胸部 CT进一步确诊。

    5.  开胸手术取:若怀疑异物穿出咽部或食道,那就得进手术室,还可能需要会同胸外科大夫一起进行开胸手术了。

        总之”喝醋无效两天后才就诊的小苏”就是个反面教材,大家可千万别学哟!鱼肉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肉类食品,医生也希望大家多吃鱼,享受鱼”悦健康的生活~!


    文:李界文

    审改:刘小晶、李文洁

    责编:耳鼻喉科、宣传科